缺钱缺老师缺政策 广东外来工子弟学校举步维艰

2011年9月12日

2011年09月09日 南方日报

今年7月,在佛山办了12年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佛西盛兴学校因为场地租约问题宣布停办。三年前,该校的姊妹学校大沙盛兴学校,也因同样原因停办。

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超过52万,并且还将以平均每年10%的幅度迅速增长。2010年,有60%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却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尤其是校舍不稳定。

新学期开学不久,笔者走访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后发现,由于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财政资助严重不足,缺钱、缺老师、缺政策支持,以及生源易流失等问题,使 不少外来工子弟学校举步维艰。有专家表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只要政府在用地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由市场大投入办学,有望解决外来工子弟学校 的一系列问题。

学校条件简陋依然“爆棚”

笔者探访多家外来工子弟学校发现,在珠三角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几年前那种石棉瓦搭建的“棚户”式学校几乎绝迹,不过绝大多数学校仍然租赁城中村房 屋作教舍。也有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校舍租用仓库和民宅,装修粗糙,连最基本的消防安全合格验收证、校舍房屋安全手续都没有。因此,相当一部分学校无法拿 到办学许可证。

广州海珠区的一家学校是租赁城中村内一家公司的办公楼,四周高楼林立,学校下面被改建成了商铺。

位于广州白云区城郊里的蓓蕾学校也没有操场,学生下课后就到学校外面的空地上玩耍。蓓蕾学校的教室紧邻一个加工厂,工厂不时响起刺耳的电锯声,很多 课桌的桌面都爆裂开来,黑板也是“伤痕累累”。讲台上,一位教师操着乡音极重的普通话领读课文,而一些孩子在扔东西,或跑来跑去。距学校不到30米是一个 规模较大的工业区,每天大卡车不停地运货、卸货,800多名外来农民工的孩子,就在这轰隆隆的声响中度过每一天的学习时光。

笔者发现,不少外来工子弟学校几乎与现代化绝缘,教学条件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老师上课就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英语教学还靠收录机。 初中也没有基本的实验仪器,提高教学质量靠的是题海战术。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器材教具也很少,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为没有场地或专用教室而束之高阁。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我省尤其是珠三角中小学教学现代化水平已与国际接轨,多媒体教学已普及到了镇一级学校。

然而,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不少外来工子弟学校仍人满为患。因为生源多,广州的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招生异常火爆。据了解,目前广州有300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2010年就有60%的外来工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

学校、教师、投资人流动性强

2008年9月,因佛山张槎街道大沙村委会要收回大沙盛兴学校土地用以建设农民公寓,当年该校师生搬至佛西盛兴学校。三年后,办学12年的“老字号”佛西盛兴学校,又因为场地租约问题停办。

禅城区民办教育协会一名知情人士则认为,佛西盛兴学校的停办凸显了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困境,即教学场地存在不稳定性。

广州天河东城外来工子弟学校校长杜守平曾经在广州的几个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当过校长。他说,这几年广州很多城中村的地都被征了,学校说拆就拆,他这几年不断地换学校,在一些学校甚至呆不够一年。

对于民办学校的教学用地困局,佛山市教育部门有关人士坦言,在珠三角“寸土寸金”的背景下,由政府部门提供场地给民办学校并不现实。

杜守平说,民办学校什么都是流动的:流动的学校,流动儿童,流动教师,流动校长,甚至连投资人也是流动的,所以要想要一个稳定的教学质量很难。

他表示,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投资者都想用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回报,所以民办学校不会更新教学设备,而工资很低也招聘不到优秀的教师。

据东莞市教育局调查发现,当地流动人口学校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不到30%。

有相当部分的家长反映,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不仅教学水平差,也没什么责任心。一位家长表示,他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教师除每年收学费外从不与家长联系。上课时同学大声说话,老师也不闻不问。学生打架斗殴、结伙逃课更如家常便饭。

“一个投资者刚进来,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盈利,而不会是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杜校长认为,一些学校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放弃了社会责任,教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一发生问题就走人逃避。

大投入办民校或可尝试

“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校歌唱道。

然而,即使在省会城市广州,政府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也是相当有限。2006年,广州市政府本级统筹的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了12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广州市接收外来工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以及扶持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僧多粥少,分到每个学校的款项很有限。

广东省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只要政府支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是完全办得到的。

他说,珠三角很多商人有雄厚的资本积累,如果政府在用地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他相信不少人会看好这块市场的。“如果一次性投资几千万或上亿,就不会想着短期赚钱走人。”

这两年,看好外来工子弟学校市场的麦良福、麦良辉兄弟,在长安镇政府支持下拿到了土地,并一次性投资2000万在东莞长安镇以市级学校标准创办东安中学。他们坚信:全镇流动人口70万之巨,应该可以养活一所优质学校。

笔者在这所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内看到,全套实验仪器安装到桌;化学实验室安装了专业排气设备。楼道、走廊宽3米,1000多名学生同时下课不显拥挤。麦良福说,既然不再租地办学,当然要舍得投入,办学校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大朗启明学校、长安东安小学也是政府以教学用地出让给投资人建起来的,两校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与其他公办学校及实力 雄厚的民办学校一起,成功创建了市一级学校。而早在2000年,启明学校就斥下巨资建设多媒体功能室、语音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并制定保证教师工资每年增长10%的长期目标,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来 稳定教师队伍。

佛山市政协委员伍宇漩建议,最好能在工业园区像开发商建小区一样设立园区子弟学校,除政府财政投资,园区企业按照员工子女数目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加上外来工自身缴费,在工业园区成立独立、小型化的满足办学条件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不失为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