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322/3714435.shtml
2011年03月22日02:17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黄烨
作为每年春节之后的“常规节目”,一年一度的“民工荒”又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与往常不同的是,2011年的“民工荒”范围从原先的沿海地区扩大到了中、西部各省区,甚至连劳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有媒体发放调查问卷称,八成左右企业存在用人短缺情况。然而,很多沿海省市官员并不认同民工荒大范围存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公开表示,广东省“民工荒”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严重,目前广东的状况总体稳定,“2月底,回到广东的农民工达839万,超过返乡过节人数的90%”。
如欧真志所言,“民工荒”确实有了缓和势头。比如,日前从江苏省南京市传来消息,“南京市老员工返岗率达95%以上,多数企业用工荒得以明显缓解”。同时,来自江苏省就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3月5日,该省13家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已从2月初的1.33下降到0.98,“用工市场供求关系在1个月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求职人数已超过了岗位需求数”。
前世今生
一荒慌了十多年
什么是“民工荒”?按字面解释,就是民工短缺现象。该现象不光中国有,欧洲不少国家也存在。但与欧洲不同,中国频频出现“民工荒”不单是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经济现象乃至政治现象。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上 世纪90年代末,“民工荒”这个词就见诸报端。当时对该现象的解读是,“民工荒”的出现代表的是“技工荒”,即不少企业缺乏有优秀技术能力的蓝领工人。最先传出“民工荒”现象的 城市是福建晋江市,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城市。
2004年,“民工荒”一下成了广为关注的现象。一方面,家政业、纺织业、制鞋业等行业缺不需要丝毫技术的产业工人;一方面,“民工荒”范围从珠三角蔓延至长三角,且出现了中国最发达的两个经济区“抢人”的现象。
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的一则报道从侧面反映了“民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抢人”现象。该报道称,“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公司来江西定南县进行招工洽谈,好多正在上学的中学生也围在洽谈会桌前跃跃欲试,经不住‘高薪’和种种优惠条件诱惑,准备弃学加入打工行列……”
到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水深火热”,直至圣诞订单来临(通常是每年8月或9月),“民工荒”才在全国不少地区大规模出现。但当时,“民工荒”其实是企业发展及用人“超跌反弹”。
今年春节前后,常规节目“民工荒”又出现了。只不过,其从原先的“小打小闹”蔓延到了全国多数省区,乃至原先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湖北省都出现了所谓用工荒。
前途规划
扩大就业搞好保障
记者的调查似乎从侧面再次证明,中国“民工荒”是一种“结构荒”,而不是“刘易斯 拐点”真正到来。2月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在被冠以“全国最大农民工输出地”的安徽阜阳市,元宵节后的农民工大军外出数量依然惊人。
“我认为,现在出现‘民工荒’是一件好事。”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直言,“‘民工荒’说明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增多了,劳动者就业选择余地增大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增强了,他们不仅要挣钱,还要好的前途和保障条件,这些都是合理的。”
“出现‘民工荒’根本原因是劳动者技能的结构问题。”郭庚茂认为,“看待‘民工荒’问题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出现‘民工荒’说明中国就业不成问题了。事实不是这样,出现‘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另一个观点是认为出现‘民工荒’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没有了。这种认识也不正确。恰恰相反,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会长期存在。”
“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两会期间坦言,扩大就业仍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则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农村实际调查统计来说,各个系统的统计都能证明外出农民数量是在继续增加。这表明非农就业机会每一年都在增加,企业数量在增加,就业岗位在增加。加总的话,可能需求增长得更快,供给增长慢一些。”
陈锡文认为,政府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让中国经济有更科学、更合理的布局;其次,让中西部有更多产业,有更好的效益能吸收更多农民工。再次,对于已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应当确实保障他们的权益,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包括工资致富、子女就学、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伤医疗保障等。
不过,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一部分,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绝对部分,也是中国劳动力的惟一增量,“用工荒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对于目前“民工荒”的解决办法,吉利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建议,提高一线劳动者所得税起征点,体现尊重一线劳动者价值的税制导向,鼓励和支持为一线劳动者增加收入。同时,政府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大力度地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并大力扶持和支持满足企业发展人才之需的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力量办学,使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此外,重视一线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加大一线劳动者“劳动光荣”的荣誉感等。
前线调查
大厂不愁小企业慌
值得注意的是,就今年的“民工荒”现象而言,相关官员的表态与媒体报道形成了较大反差。除欧真志外,2月下旬,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企业需求的岗位数量和农民工进京人数看,北京不存在用工荒。但该负责人承认,一线制造业、家政业、餐饮业等个别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这涉及到薪酬、观念、技能、信息对称等多方面因素”。
那么,出现“民工荒”的到底是哪些行业?记者在安徽、江苏和上海三地进行小范围调查。
“我们工厂还是没有招满。”昨日,当记者再次致电江苏某企业负责人张某时,他无奈地表示,“回去过年的本地员工至今仍有一半没有回来,人才市场中的招聘工作也不顺利。现在,我们厂只能放慢工作节奏。”今年春节后,记者第一次致电张某时,他曾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招工难。
如相关官员介绍,记者在江苏和上海等地确实发现,餐饮业、家政业直至现在仍然是“卖方市场”。“2500元找一个全职保姆太难了。一方面确实没人,一方面很多人都觉得累,不愿意接受全职。”记者跟随唐女士在家政中介逛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让她满意的人选。
不过,安徽芜湖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芜湖地区用工荒形势比江苏、广东等地更严峻,主要表现在员工难招、难管理、流失率高。但该企业自信地告诉记者,工厂不存在用工荒,“因为早已做好准备。首先在学校资源上重点开拓,与河南、安徽、云南、贵州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其次,从山东、安徽等农村地区招收部分农民工作为一线工人,定向培训;再次,通过政府宣传推广,举行专场招聘会。同时,在内部管理环节上,重视培养员工归属感,定期举办员工生日会、座谈会、各类文娱赛事,活跃工作氛围,改善作业环境。”
阿特斯总裁瞿晓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说,该企业不存在“民工荒”问题,“因为阿特斯注重企业文化培养,也很重视员工个人生活和感情。比如在去年底的晚会上,我们专门请到快男歌手活跃员工气氛”。
事实上,与小企业遭遇用工愁局不同,大企业不愁,很多民工也不愁。“不愁,一点也不愁。”在江苏南通,已经从事瓦匠活20多年的田师傅告诉记者,自去年开始,他几乎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出去主动找活了,“夸张点说,有很多企业是自己主动上门找我们的”。
田师傅是行内人士口中的“大工”,也是“干技术活”。“工作有时都忙不完。”他说,“尤其是工资,2009年我们大工一般是120元/天至130元/天,2010涨到150元/天,2011年又升到了180元/天。”在他看来,真正忙于找工作的,还是“小工”(体力为主,没有技术),“而且,工资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