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富士康“血汗工厂”的悲剧何时能止?

2010年5月21日

来源:香港南华早报 
 
近日又有一名富士康员工从高楼坠下自杀死亡。算上这一位员工,2010年富士康至此已经上演了“十连跳”。面对这些连续自杀事件,有人把矛头直指富士康,谴责其为“血汗工厂”,随即又有不少人为富士康辩护,称与大多数同类工厂相比,富士康的管理较为人性化,福利较好,算不上是“血汗工厂”。

我认为,凡是以效益为第一目标而忽视人的价值的工厂都是血汗工厂。在对富士康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强度相当大,有许多工人工作几周后仍无法适应超负荷工作,精神压力很大。而且由于基本工资900元,不足以承担富士康工人在深圳的生活工资,工人们不得不依靠加班来获得更多的工资以维持生计,赡养家庭。比如,在电脑生产组装部的工人表示他们“非常累,压力很大。”他们平均每7秒完成一道工序,需要集中所有精力手脚不停的做事。他们需要在每班10小时的工作时间内站着完成规定量为4000台戴尔品牌电脑。这些工人们称“我们每天的工作比机器都要更快”。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人的正常生理需求都被破坏,何谈其他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

可见,在富士康,为了追求企业的效益,工人的个人价值被无情践踏:富士康就是一家血汗工厂。血汗工厂不是“比”出来的,和同类工厂相比“福利较好”“管理所谓人性化”并不能掩盖富士康种种“血汗工厂”式的、忽视工人价值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批判血汗工厂的层面上,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培育了使得成百上千家血汗工厂存在的土壤: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时候仅仅以经济增长为衡量标准,而完全忽视工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这一趋势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愈演愈烈。

没有人是为工作而生,工作是为了让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下,姑且先不讨论精神世界,很多时候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不能保证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单一强调经济增长和利润而不顾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用他们超负荷的劳动和过低的工资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是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制造业的利润间接流向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热门产业或者外资公司,而我们的工人却在温饱线上拼命挣扎。试问,用大多数工人的贫穷换来少数人的大量奢侈品消费,这样的分配方式的合理性何在?

经济发展应当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并肩而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人理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体面地工作,充裕而幸福地生活。富士康事件折射出来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偏颇和不足,自杀的九名工人用自己的生命对这些不足进行了无声的反抗。如果经济发展始终无法实现人的价值,富士康将不是唯一一个上演“九连跳”的血汗工厂,自杀也将不是工人能够采用的最骇人听闻的反抗手段。如何让经济发展伴随着人的价值的光芒,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挑战。经济的发展也应当体现人的价值的发展。